湘鄂交界處的黃山頭是怎么來的呢?關(guān)于它的來歷,還有一個神話般的傳說。相信這個故事對于黃山頭的人并不陌生,其他地方的安鄉(xiāng)人也許就不知道了。聽安鄉(xiāng)陸家一家訪楊哥再說一遍,大概就都明白了。
2000多年前,秦始皇修筑萬里李長城,從全國各地征調(diào)了無數(shù)的民夫去扶勞役。各地的民夫到了工地,日挑夜壘,壘筑長城。可是統(tǒng)治階級并不關(guān)心民夫的疾苦,派了很多官員當監(jiān)工,日夜督促,不讓民夫有一點休息的時間。長城還沒有修好,死的人就不知有多少。
有一天,觀音菩薩化成一個凡間道人,手持法帚來到了人間。他聽說修筑長城累死病死的民夫不計其數(shù),尸骨都填在長城當中了。眼看還在修筑長城的民夫,一個個都是衣衫襤褸,骨瘦如柴,胡須查查,面如土色,挑著擔子,疲憊不堪,走起路來像螞蟻那樣一步一步往前挪動。
觀音菩薩念其民夫的苦難,就在法軸上扯下一根法絲,系在一個民夫的扁擔頭上。那民夫拿了扁擔去挑石頭,就像沒有挑擔子一樣,走起路來快步如飛。后來,觀音菩薩給每個民夫的扁擔上都系了一根法絲,他們挑磚石,再也不覺得沉重了。
監(jiān)工的官員發(fā)現(xiàn)民夫挑擔時變得輕松愉快,感到很驚奇。他便化裝成民夫的模樣,探聽到了法絲的威力,連忙趕回朝廷向秦始皇稟告。秦始皇聽罷龍顏大喜,第二天下了一道圣旨,勒令百姓把扁擔上的法絲解下來交給朝廷。百姓沒有辦法,只能奉旨交出了全部法絲。
秦始皇把法絲收攏去后,叫人編了一條鞭子。那鞭子在空中一揮,飛沙走石。秦始皇想:“有了這條神鞭,一定能趕山填海了?!庇谑欠饬艘粋€趕山王去趕南山填北海。
趕山王到了南方,看中了一座像鳳凰一樣的黃山,他想趕這座山去填北海,但趕山還必須得到土地神的協(xié)助。當天他就去拜訪土地神。那土地神看到了趕山王的鞭子,認出是觀音菩薩的法絲編成的,覺得很是蹊蹺:“觀音菩薩的法絲怎么會給他編成趕山鞭,來趕這座山去填北海呢?把北海填掉,實在太可惜了?!?/p>
土地神想來想去,終于想出一條計策。于是當晚就給趕山王忙報了一個夢:“這座山上有一只鳳凰在修行,快成仙了。要把這座山趕走,只能在每天天黑以后、雞叫以前。雄雞一叫,鳳凰開始騷動,山就不能走了。”
趕山王得了土地神的夢,第二天一擦黑,他就坐在山尾趕著山騰空而起。趕山王按土地神的囑咐趕著山走了一程又一程。土地神一邊走一邊想:“觀音菩薩的法力只會為百姓造福,秦始皇用法力破壞山水,觀音菩薩未必知道?!?/p>
一天晚上,山很快就要過洞庭湖了。土地神坐在山頂,看見長江波浪滾滾,洞庭湖水蓋天,百姓受著水患的威脅。他想:“把這座山趕去填北海,不如就留在這個地方,留在這里,既對治水有力,又能讓人們登上山頂,欣賞長江的氣勢和洞庭湖的煙波。”
他想到這些,就學雄雞,啰啰啰地叫了幾聲。雄雞一叫,山開始晃動。土地神使出定山法,山就慢慢坐落下來了。趕山王聽到雞叫,見山落在水中,跑到山頂去問土地神:“四面水天,哪里有雄雞叫呢?”
土地神巨石回答:“這里沒有雄雞叫。”趕山王一聽大發(fā)雷霆,揮動鞭子打在土地神的身上。土地神為了湖區(qū)的人能用山治水,也能登山觀景,就死死地定住這座山。
趕山王雖然奉了秦始皇的圣旨,強奪了觀音菩薩給予民夫的法力,但由于失去了土地神的協(xié)助,這座山終于沒有趕走。洞庭湖邊從此有了這座美麗的山。
起初這座山像一只鳳凰,在煙波縹緲的水面上飛翔,人們就叫它金鳳山。后來來往游人發(fā)現(xiàn)這座山不僅土石全是黃色,而且每到春夏,黃鶴在樹上筑巢,黃鶯在林中啼轉(zhuǎn),苦菜花迷無花,開遍山野,有的黃得似蠟,有的黃得如金。
秋冬季節(jié),黃梅掛滿樹枝,黃菊開遍山嶺,一年四季,整個山幾乎是黃色的天下,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黃山。為了區(qū)別安徽境內(nèi)的黃山,好事者們又把它叫做黃山頭了。
怎么樣?這就是獨一無二的黃山頭的來歷,還不錯吧?關(guān)注楊哥聽安鄉(xiāng)故事,做懂安鄉(xiāng)的安鄉(xiāng)人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安鄉(xiāng)偎麻雀網(wǎng),如若轉(zhuǎn)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zhaogenyan.cn/news/318.html